自2014年10月国务院的一纸批复,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正式纳入国家战略。四年栉风沐雨、砥砺前行,围绕“三区一高地”战略定位,我市加速推进示范区各项工作,倍加珍视这一国家级平台,紧抓机遇将镇江高新区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如今,借力自创区建设,一个个束缚科技创新、产业转型的体制机制障碍逐渐冰消雪融,一幅幅充满希望的创新画卷正在次第铺陈。
快马加鞭高歌猛进,苏南自创区建设正助推镇江发展迈向高质量。以自主创新为动力源,镇江经济正迸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以智能电气、船舶海工、航空航天为代表的3+2+X产业链得到了优化培育。2017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3644.57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49.3%,列全省第一位。自主创新能力的加快提升令产业不断向技术链、价值链高端攀升。目前,我市在船舶及海工关键配套、智能电气等领域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30.33件。
善弈者谋势。作为镇江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核心区,镇江高新区乘势跃上新平台。2017年5月,市委、市政府对镇江高新区原有体制机制进行重大改革,实行独立运作,集全市之力建设镇江国家高新区,这也是近年来我市推进的一项重大改革。其他高新区板块也跃跃欲试同步跟进,扬中高新区、丹阳高新区于2015年、2016年先后获批为省级高新区。扬中高新区升级国家高新区的请示已于今年1月由省政府上报国务院。
科技资金的源头活水,为产业强市战略落地注入新动力。去年5月我市出台了《关于推进产业强市指导意见》,明确做大做强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两大支柱产业,培育壮大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围绕“2+3”产业,首次设立市重大科技专项,单个企业最高给予1000万元资助。近三年来,科技创新资金优先支持苏南自创区项目。2017年市科技计划项目74.8%落户在自创区范围内,市创新资金85.8%使用在自创区范围内。
自创区建设,不仅给镇江“十三五”乃至更长一个时期的发展集聚起强大的内生动力,也承担着为全省乃至全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摸索经验的重要任务。做到这一点,改革是必然出路,也是唯一出路。以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为引领,我市持续探索推动先行先试,制定《镇江市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意见》《镇江市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认定管理办法》等创新政策,一批改革举措相继出台。
改革,不只是注重技术层面的创新,还要注重体制机制的革新;不再是“独善其身”,更要打破壁垒实现区域协同创新。回避同质化竞争,我市强化“一区一战略产业”发展格局,比如着力推进镇江高新区船舶与海工装备、扬中高新区智能电气产业、丹阳高新区医疗器械及视觉健康等主导产业发展。发展有侧重,竞争有差异,更大范围协调配置各类创新要素,必将培育出一系列竞争力强的特色产业,最终形成创新示范效应。
配套政策的密集出台,既激活了体制机制,也孕育出一流的创新生态。《镇江市科技创新券实施管理办法(试行)》《关于“聚力创新”六条政策措施》等落地有声,自主创新政策宣传和落实力度前所未有,近三年累计减免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22.14亿元、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抵扣应纳税所得额36.33亿元。一大批创新人才源源不断地涌入,近年来累计引进144名国家“千人计划”、356名省“双创人才”、814名市“331”和金山英才创新创业。全市拥有省级以上孵化器、加速器32家,其中国家级孵化器11家。中瑞Swirlab创新空间、智产汇知识产权众创空间等3个众创空间成为苏南自创区优秀众创空间,智能电气科技产业园、镇江科技新城等6个科技园区入选苏南自创区优秀科技园区。我市与联想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协议,联想之星·星云加速器落户在镇江苏南自创区镇江知识城。各类双创载体孵化总面积达279.58万平方米,为镇江吸纳集聚创新项目和创业人才提供了良好的“温床”和“土壤”,成为新经济、新模式、新产业发展的主阵地和增长极。
镇江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战略的铿锵落地,正成就镇江敢想敢干、锐意改革的创新试验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