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组织机构 政务公开 信息公开 政策法规 科技计划 公共服务 党务公开 公众参与 镇江论坛
  用户登陆 用户名: 密 码: 忘记密码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策法规 >> 省政策法规
关于全面推进科技支农强农富农的意见
来源: 发表日期:2018-03-28 16:20:00 【字体: 】浏览次数:
为深入贯彻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和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精神,加强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推动农业向中高端升级、向特色挖潜、向新模式新业态拓展,为现代农业发展插上科技翅膀,夯实农民增收基础,现就全面推进科技支农强农富农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对江苏工作的最新要求,牢固树立和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聚力创新、聚焦富民”为导向,推进科技与农业对接、增效与增收同频,按产业链配置创新链、服务链,在更高水平、更宽视野、更新模式上谋划科技支农强农富农工作,构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农业产业技术支撑、农技推广服务和科技人才培养体系,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提升农业物质装备与技术水平,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和农民增收致富。
  (二)发展目标。到2020年,全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农业科技转化和推广服务效能显著提高,农业人才素质显著提升,基本形成适应创新驱动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在农业产业科技研发、科技型企业孵化和科技体制改革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农业科技进步水平全国领先。科技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产业转型升级方面发挥重要支撑引领作用,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效率有效提高,农业产业科技供给质量和效率显著提升。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70%左右,保持全国领先位置。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效率显著提升。农科教、产学研协同机制日益完善,充分调动广大科技工作者进村下田入户积极性,科技与农业更深层次融合,产业链与创新链紧密衔接,企业创新主导作用更加突出,市场化机制有效运转。
  ——科技成为促进创业创新和农民增收的重要引擎。科技创新成果更多惠及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创新创业活力充分释放,创新要素市场和转化平台基本健全,成果孵化转化难、“科技最后一公里”等重大瓶颈制约实现突破,人才竞争力保持全国前列。
  二、大力推进知识乡村建设
  (三)开展“智·能”家庭农场主培训。重点开展以市场营销智慧、“互联网+”智慧和规范管理能力、科技应用能力、生产服务能力为主的“两智三能”培训,加快培育一支经营理念新颖、生产技术先进的“智·能”家庭农场主队伍,力争到2020年“智·能”家庭农场主培训覆盖90%示范家庭农场。支持农业科研院所与示范家庭农场开展合作,把示范家庭农场作为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和科技人才实训基地。支持家庭农场应用农业物联网,提高智能化生产、精准化监测控制等技术水平,发展电子商务。
  (四)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深入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整省推进工程,大力开展教育培训、规范管理和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的新型职业农民全程培育。实施现代青年农场主培养计划、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计划以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计划,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鼓励政校合作、定向培养新型职业农民,鼓励农民通过“半农半读”等方式就地就近接受职业教育培训。每年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0万人,力争到2020年全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程度达50%。
  (五)加强村民科技学堂阵地建设。着力推进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和农家书屋等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在农村倡导开展以农业信息、农技知识推广应用为重要内容的全民阅读,解决广大农民生产生活实际问题,增强农民读书学习内在动力。依托村民学校、“农广在线”农村远程教育中心、道德讲堂等活动载体,组织教学科研单位、农技推广组织、学会协会等方面专家,开展科技培训教育活动,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生产生活技能和公民道德水平。注重发挥村规民约在倡导和推动科技强农富农中的作用,适当增加村规民约中科技强农富农的内容,引导农民牢固树立科技兴农强农富农的理念,形成农民群众自觉学习农业科学知识和技能的浓厚社会氛围。
  三、强化农业产业科技创新
  (六)定期发布农业科技重大需求。适应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科技诉求、现代产业体系构架要求和可持续生态发展需求,紧紧围绕现代农林牧渔业发展实际和技术瓶颈,以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建立完善社会需求征题、产业部门命题、科研集成攻关、成果物化转化、市场用户评价的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新机制,每2年编制并向社会公布一批全省农业科技重大需求,着力解决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共性关键技术难题,力争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
  (七)构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以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为主线,突出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加强顶层设计,强化科技创新,着力构建适应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布局科学、专业融合、人才合理、支撑有力的产业技术体系。到2020年,建设20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形成一批“苏”字头农业科技成果。
  (八)重点突破种业创新等关键核心技术。聚焦全省现代农业发展的种源需求,组织实施种业科技创新专项和农业良种创制项目,通过强化核心育种材料、生物育种方法、多性状的协调改良等研究,协同开展重大品种选育攻关,突破一批育种前沿性应用性关键技术,育成一批符合市场需求、特色鲜明、替代性强、优质稳产、广适多抗、适合机械化作业、设施化生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重大应用前景的突破性优良品种,到2020年育成农业新品种(组合)100个。加强粮食丰产增收、化学肥料和农药减施等绿色生态关键技术研发和应用示范,到2020年突破农业前沿技术和产业关键技术50项。
  四、加快培育科技型农业经营主体
  (九)鼓励农业企业提升科技创新水平。推动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和普惠性财政奖励等政策在农业企业的落实。引导有实力的农业龙头企业、农业科技型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加强企业技术研究院、重点实验室、院士工作站等研发机构建设,扶持建设一批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中心,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技术研发和转移平台,推动科技型龙头企业与上下游中小微企业以及其他各类市场主体组建产业联盟。开展农产品加工关键技术与产业示范、农产品加工综合利用试点示范,积极创建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集成基地。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科技人才的引进培养力度,通过兼职、挂职、实施项目等方式,柔性引进科研教学单位高层次人才到企业任职,推动农业科技人才在科教单位和企业之间双向流动。支持农业科技人员等创办领办科技企业,打造一批高水平“星创天地”。
  (十)加快培育种业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启动全省农业种质资源保护计划,加强农业种质遗传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建设一批农业种源科技创新与繁育中心,提升种子种苗规模繁育科技含量与优新品种推广覆盖面。加快国家级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和苏中苏北优势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推动繁(制)种产业提质增效。实施新一轮农业品种更新换代行动计划,培育和推广一批绿色生态、优质安全、特色专用、高产高效的突破性新品种,加快推动优质食味稻米、专用小麦、特色果蔬、优质畜禽、新特水产等优势产业发展。到2020年,全省良种覆盖率达到97%以上,优质品种节肥、节水和节药综合效率明显提高,品种对农业提质增效贡献率显著提升。推进种业企业与科研院所深化合作,建设博士后工作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引导商业化育种人才和种质科技资源向企业流动,建立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商业化育种体系,重点打造一批育繁推一体化、研发实力和产业规模居全国前列的种业创新领军企业。到2020年,建设10个全国性农业种业企业。
  (十一)发展科技型农民合作社。积极推进农民合作社推广应用良种良法、良机良艺,支持合作社开展标准化生产和发展“三品一标”,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与附加值。鼓励合作社有效对接农业科研教学推广单位,鼓励有条件的合作社联合科研院所,共建农业科技研发推广基地(站点),建立以示范性合作社为纽带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新模式。到2020年,每个省级以上合作社示范社至少有一名农业科技服务人员对接指导。
  五、扶强做大农业科技平台载体
  (十二)加快南京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示范园区建设。坚持高起点规划,瞄准“打造世界知名农业硅谷”目标、“北有杨凌、南有南京”和“农业特点、生态特色”的定位,按照体现世界标准、国际视野的要求,在深度规划环节创新理念,突出科技研发、科技型企业孵化、科技体制改革探索,按照高于国内其他农业园区的标准进行规划设计。坚持高标准建设,着力打造农业产业发展高地、农业科研成果培育推广转化高地、集聚高水平农业人才高地、农业科技政策创新高地。坚持高水平管理,着眼市场化导向,建立起市场化运行机制、快捷高效项目成果转化机制,积极探索混合所有制模式和市场化激励机制,加快注册成立投资运营主体,真正形成一套符合市场规律、具有竞争活力的运行机制。
  (十三)加强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在全省建设一批区域代表性强、科技水平高、辐射范围广、运行机制畅的现代农业科技综合示范基地,使基地成为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遴选的田间超市、职业农民培训课堂、科技人员创业创新阵地、农业科技致富样板以及农业决策参考现场。到2020年,全省建成100个左右省级、500个左右市县级农业科技综合示范基地,形成省市县布局合理、各具特色、示范明显的基地网络。引导支持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等农业新兴产业科技自主创新,到2020年在全省组织认定并授牌50个科技含量高、示范引领能力强、研发实力雄厚的生物农业产业示范基地,提升农业高端生物制品研发水平。
  (十四)加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推进部、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科学观测试验站、农业科技创新工程中心、种质资源库和农作物改良中心等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提升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科技园区创新创业和辐射带动能力,支持园区与农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建立起紧密的合作关系,全面提升园区现代技术与装备集成水平和农牧结合种养循环的绿色发展水平。到2020年,创建一批国家级、省级现代农业科技园和产业示范园,带动和提升各类农业园区发展水平。
  (十五)推进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建设。以科学配置资源、促进资源共享、推进协同创新为目标,发挥涉农院校、科研院所的创新源头和成果转化作用,以产业为主线,推进省内外涉农科教单位、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联合,形成资源共用、成果共享、互相衔接、相互配套的协同创新共同体,通过实施重大项目攻关解决产业发展急需的共性、关键技术难题。到2020年,形成2—3个行业有地位、全国有影响的江苏农业科技创新联盟,重点打造30家左右高水平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六、推进农业科技进村下田入户
  (十六)实施农业重大技术推广计划。明确全省农业技术推广导向,广泛征集和组织专家论证,每年推介发布40项左右技术,作为年度全省农业重大技术推广计划实施内容。将推广计划与各类农业科技项目实施深度对接,以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为依托,以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为主体,按照“首席专家+创新团队+推广单位”的组织模式,确保重大推广计划落地生根;与绿色高产高效建设相结合,大力推广一批省工节本、绿色高效技术模式,加快推广复合经营模式,推动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储存、加工、销售一体化融合发展;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融合,实施稻渔综合种养科技提升行动,推进粮食“六新”融合工程,加大16个农牧渔高效特色产业的技术推广应用。
  (十七)实行科技专家直接挂钩到村到户。实施挂县强农富民工程,推进农科教结合、产学研衔接,组织科技专家驻村驻点,到2020年实现全省农(渔)业县(市)都有一家稳定的农业教学科研支撑单位,每个重点农业乡镇都有一个科研单位对接,有一名科技专家或科技推广人员联系到村、服务到户。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引导各类科技创业创新人才和单位整合现代生产要素,深入农村基层一线开展科技创业和服务,与农民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共同体,推动农村创业创新深入开展,实现每村联系一名科技特派员。到2020年,建设科技特派员工作站500家,平均驻站科技特派员5名。每个行政村都有一个教学科研单位提供科技支撑。推进科技进村、入户入棚、入社入企、入场入塘,每村遴选10名左右科技示范户,选派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对接指导,着力提高科技示范户“学习接受、自我发展、辐射带动”三个能力。到2020年,实现村村都有示范户,全省农业科技示范户动态保持在10万户。
  (十八)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一店”。坚持把农村电子商务作为推进农民创新创业的重要领域,构建以“一村”培育“一品”、以“一品”做响“一店”、以“一店”致富“一片”的“农业+互联网”新业态。加强电子商务知识技能培训,引导农业电子商务平台做大做强,落实支持农民开展电商的政策措施,改善政府服务环境。整省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加快运用信息技术改造农业农村,大力发展“农业+互联网”新经济形态,利用互联网提升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提高农民信息化素质,带动更多农民增收致富。
  (十九)加强农村科技服务超市建设。优化科技超市总体布局,建立和完善“1家分店+N家便利店”一体化网络,建设线上线下农业科技成果交易平台。到2020年,全省科技超市总数达到500家,实现涉农县(市、区)全覆盖;组建科技超市专家服务团规模5000人、核心专家50人,服务农民500万人次。
  七、开展农业科技推广服务能力建设
  (二十)提升基层农技推广服务能力。推行人员聘用、绩效考评、推广责任、知识更新以及多元推广服务“五项制度”。健全“有先进服务手段、有健全规章制度、有规模示范基地、有优良专业人员、有稳定财政保障”的“五有”乡镇农技综合服务中心建设,推进“五有”乡镇(或区域)畜牧兽医站建设,加强农经、农机基层站所建设。探索政府购买科技服务形式。将村级农业科技服务与信息进村入户全省推进示范工作相结合,村级农业科技服务站与益农信息社实行两位一体,增强服务工作能力,到2020年实现村级规范化农业科技服务站全覆盖。
  (二十一)推进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发挥农业科研、教学单位科技资源和人才优势,通过组建政产学研联合体、职教集团、农技推广技术联盟等,开展农业科技服务。大力培育多元化农业服务组织,鼓励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涉农科研院所领办创办专业化服务组织。支持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技术难度高、单个农户做不了的良种繁育、统防统治、强制免疫、测土配方施肥、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等生产服务,引领农户参与适度规模经营,力争到2020年实现农业社会化服务覆盖所有村,主要粮食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覆盖率60%以上。
  八、推动农业设施装备升级换代
  (二十二)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加快农业物联网建设,在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农产品集中加工区、“菜篮子”工程蔬菜生产基地、规模养殖场等开展设施智能化生产、精准化监测控制等技术应用,在畜禽养殖、食用菌生产、水产养殖、温室大棚生产、大宗作物大田种植领域发展精确农业、智能农业。到2020年,规模设施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面积占比提升到20%以上,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率达98%。建设以农业特色小镇、主题创意农园、休闲观光农业示范村、农家乐、民宿为主要推介内容的创意休闲农业互联网平台,推动产业精品化、特色化发展。建设“互联网+”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研发网格化移动监管、风险监测协作和大数据分析、质量安全舆情监测和信息交流、农业标准信息推送、质量安全信息追溯与服务、农业综合执法信息交流指挥调度等平台。
  (二十三)强化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积极整合资源,加大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建设力度,着力打造江苏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推动市、县服务载体建设,加快形成省、市、县三级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网络。优化提升“农技耘”APP和“12316”惠农短信平台服务功能,力争“农技耘”APP用户稳定在50万户以上,“12316”惠农短信平台用户数量稳定在300万户,到2020年建成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覆盖、运行稳定的“全天候、保姆式”农业科技服务信息化平台。加快建设国家涉农大数据省级分中心,提高“12316”短信、江苏农业网、《走进新农村》电视栏目、乡村频道APP、微信公众号、政务微博、《农家致富》手机报、平安农机通等为农信息服务平台的针对性、时效性和有效性。积极推进科技信息进村入户工作,重点培育一批资源配置好、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村级示范站,提高村级站服务能力,力争全省农业信息化覆盖率达到65%。
  (二十四)整省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围绕巩固和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以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整体推进示范县建设为抓手,每年创建10个左右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市、区),提高耕整地、种植、植保、收获、烘干、秸秆处理、储存七大环节全程机械化装备和作业水平。加强农机农艺融合,立足粮食周年生产,集成创新和推广应用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体系,提升全程机械化技术水平。到2020年,全省创建60个以上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整体推进示范县(市、区),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达到80%以上。
  (二十五)实施设施农业机器换人工程。以设施农业园区和示范基地为抓手,大力推进设施农业机器换人工程,加大力度推广普及耕整地、植保、播种施肥等一批通用的成熟机具,示范配套育苗、移栽、水肥一体化等一批专用的技术装备,引进研发采摘、收获等一批急需的短缺产品。到2020年,全省新增各类设施农业装备45万台(套)以上,全省设施畜牧业机械化水平达55%、设施林果业机械化水平达56%、设施渔业机械化水平达60%、设施农业(设施蔬菜)机械化水平达50%、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水平达56%。
  (二十六)推广绿色环保农机化技术装备。加大秸秆机械化还田、农机深松整地、节约型农机化装备技术的推广应用。到2020年,全省年实施秸秆机械化还田面积4200万亩以上,稻麦秸秆机械化还田率达到60%;开展以农机深松整地为代表的保护性耕作,全省新增农机深松整地机械2000台(套),开展农机深松整地面积450万亩;加大节约型农机装备推广力度,“一控两减三基本”环境友好型节约减排成效显著。
  九、大力培育各类农业科技人才
  (二十七)引进和培养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实施现代农业海外领域引才计划,瞄准世界发达国家和国内领先地区的高校院所、知名企业和高端产业集聚区,组织重点用人单位开展集中引才活动,力争到2020年引进一批高层次、战略型、领军式现代农业科技人才。充分发挥“科技镇长团”等人才项目优势,积极牵线搭桥,推动产学研合作平台载体建设,加快先进适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拉长经济薄弱地区农业科技和人才“短板”。加强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及其创新团队培养,建设一批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创新团队,到2020年建成100个省内一流、全国有影响的创新团队。实施现代农业高端人才境外培训计划,力争到2020年组织100人参加境外农业科技培训。实施现代种业人才培养计划,五年培育种业硕士200名。
  (二十八)加强基层农技人员素质建设。开展基层农技人员知识轮训工程,每年培训1万名左右,实现农技人员每2年全面轮训一次。构建农技人员院校轮训新机制,组织优秀农技人员到院校开展中长期学历教育或继续教育。引导推动地方政府和高校采取定向委培模式,培养农业科技服务后备人才。
  (二十九)大力培育农业职业人才。继续推进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育,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加大向农村选派大学生村官的力度,着力培养“政治素质强、发展致富能力强”的“双强”型农村带头人。开展农业职业技能培训,对涉农专业大中专毕业生免费开展就业技能培训,每年培训1万名左右。实施创意农业人才支撑计划,培养一批创意农业策划设计等专门技术人员。结合实施“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一村一名大学生”等计划,鼓励和引导高校涉农专业毕业生到基层工作。实施大学生、农民工、退伍军人等返乡创业行动计划,提高农村人才素质。
  十、加强农业科技金融支撑
  (三十)健全农业科技金融支撑体系。深入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手段,进一步推动政策性金融机构加大涉农信贷投入。积极推进农村住房财产权、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的抵押融资试点,拓宽农村抵质押物范围,因地制宜开展林权、海域使用权等抵质押业务创新。加快全省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建设,支持推动省农业信贷担保公司逐步在涉农市、县设立分支机构,尽快建立覆盖全省的业务网络。深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改革,增加融资风险补偿基金规模。支持农业企业上市、发行私募债和通过期货市场进行农产品套期保值,推动江苏股权交易中心为中小涉农企业提供挂牌融资服务便利。稳健发展农村小额贷款公司,有效增加“三农”金融供给,规范发展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引导合作社规范开展内部信用合作,培育发展新型农村合作金融。完善农业保险制度,进一步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增加保险品种、提高风险保障水平。
  (三十一)加强对农业众筹等新业态的金融扶持力度。鼓励各地积极探索农业众筹模式,依托互联网众筹平台,推动传统农业与互联网金融的有效结合,直接实现生产者与投资者(消费者)的双向互动,将众人对项目的小额投资联结到一起。创新“电商+渠道”金融服务,加快发展手机支付、电话支付、网上支付等新型电子支付手段,提高农村支付结算效率。全面改善农村金融基础建设,切实解决金融服务到村、到户问题。发挥互联网技术优势,搭建全产业链农村电商金融服务平台,打造融线上电商、线下资金结算为一体的电商金融服务方式。
  十一、形成科技支农强农富农工作合力
  (三十二)加强组织领导。省政府建立科技支农强农富农协调推进工作领导小组,研究部署有关工作,强化督促推进。农业、科技、科协等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增强全局意识,相互支持配合,完善配套措施。省、市、县各级财政都要加大对科技支农强农富农工作的投入,省级财政保持现有财政投入农业科技资金总量不减少、增量有倾斜。
  (三十三)推进机制创新。创新组织形式,明确目标任务,强化绩效管理,加大农业科技创业创新政策落实力度,通过政策引导、项目带动、收益分配和奖励激励等,进一步激励科技人员深入一线开展科技服务,引导涉农企业、农民合作社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农业科技推广服务。
  (三十四)营造浓厚氛围。注重发掘和总结在科技支农强农富农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农业推广、科研、教学单位及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典型,加强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典型创业创新人才和创新型企业的宣传,努力营造群众广泛关注、社会各界支持、全省上下联动、齐抓合力共建的良好氛围。


中共江苏省委办公厅2017年8月22日印发

【打印】【关闭】【收藏】
 
  中国镇江政府门户网站版权所有 镇江市人民政府 28365365.com主办
@Copyright 2009 Zhenjiang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0205253号-1
 
今日访问:   
总访问量: